2007年4月7日 星期六

我的英語啟蒙史

其實哪,我讀英文,是要比大多數的博友遲得多的。

Oh no! 我不是大陸到香港的「阿燦」,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,不過年紀比各位謬長二十幾歲,那時香港的英文教育尚未普及而已。

現在的香港小孩,大概報讀「幼稚園」時也要考考ABCD ,我則要到9歲讀小學三年級,才開始學的。

那是1963年,我讀的「九龍循道小學」,是香港首先在小學引入英文科的頭一批學校之一,由班主任孫莉蓮女士教我們英文字母,之前我是完全不懂的。我們要在幾個星期之內學曉26個英文字母的小寫和大寫,但我一開始時很笨,總是記不牢,到了測驗時,只能默寫出頭十個八個,於是在桌下偷看課本作弊,被孫老師捉個正著,在學生手冊上記了一個「缺點」。

後來不知道怎的,在很短時間開了竅,忽然全部記得了,學校也開始教那時唯一的英文課本:The Oxford English Course (for Chinese Students), 簡稱 OEC。

OEC有圖畫,都是中國人,有少許英文字;它的前身是The Oxford English Course (for Malayan Students),裡面的人物都是穿「沙籠」的馬來人。

這本書虛掛「牛津」的招牌,其實編得十分粗疏。第一頁是一個人、一隻平底鑊、一個人拿著一隻平底鑊的圖畫,課文是:

A man
A pan
A man and a pan
A pan and a man

真是差劣課本的「經典」!各位博友不妨問一下父母,對這本書有沒有印象,如果有的,一定齊聲喊打。

是年班級旅行,目的地是太平山頂,我們看見孫老師和幾個在山頂遇到的西人婦女聊了幾句,都佩服到不得了,同學之間談這件事談了好久。

升四年級,英文老師是從師範學院畢業不久,學校牧者潘應求牧師的妹妹,年輕貌美的潘鴻恩老師。她那銀鈴一樣的聲音,提高了我們學習正確的發音不少!五年級的方永祥老師,六年級的胡小仲老師,都是諄諄善誘的好老師。

就這樣,讀完六年級參加全香港的派位會考,我考到優良的中、英、數三科成績,獲得派入全香港著名的「英文中學」九龍華仁書院,度過7年除了中文/中史課和下課時間,必須清一色英語對白的讀書生涯。

(文章允許轉貼,請具作者名字:梁煥松)

4 則留言:

  1. 唔怪得以前成日聽人講"a man and a pan", 原來係咁嚟.

    回覆刪除
  2. 你地唔識就講I don't know!

    回覆刪除
  3. 講得不正: 「艾冬撈」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