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3月5日 星期一

5分鐘哲學: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

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說話,發出很多「判斷」。

判斷之中,有兩大類要特別提出來分析分析。

第一類是有關「事實」的判斷,例如:

恆生指數會在2007年底見30000 點。
陳家洛和乾隆皇是親兄弟。
火星上有智慧的生物。
某某歌星唱歌常常走音。
今天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。
身體苗條比肥胖的人健康。
包二奶的行為,引致家庭破裂。

這些「事實判斷」,即是哲學上所謂「 is」的問題,可以用科學、實驗、觀察的方法,來決定其「真實」(True)和「虛假」(False)。

已經發生事情,就是鐵案如山。尚未發生的事情,總有一日水落石出。

例如:恆生指數會不會在2007年底見30000 點?到2007年12月31日下午股市收市時便知。火星上有沒有智慧的生物?雖然現在人類科技還不夠,只能靠估,但只要有朝一日能夠踏足火星,便可確實知道有沒有。

尚未考查得到,可能永遠都得不到真正答案的,例如「陳家洛和乾隆皇是親兄弟」,並不影響到這是一條「事實判斷」這個性質。

第二類是有關「價值」的判斷,例如:

國家統治者應該聽取民意。
女人對男人要溫柔體貼。
香港男人不應該上深圳包二奶。
某歌星唱歌很好聽。
身體苗條比肥胖的人美。
做人不要那麼認真,隨緣就好了。

這些判斷,和上篇介紹,專講「Is」 的「事實判斷」大有分別,乃哲學上所謂「 Ought」的問題。絕大多數的道德、藝術、文化上的問題,都是這一類。

因為不能用事實來印證,「價值判斷」談不上「真」或「假」。

我們只能說這句話說得「對」(Right)或「不對」(Wrong),即是----你認同不認同這個說法----很多人會說,價值觀是「純屬觀點與角度」的問題。

日常語言中,我們會作「事實判斷」,會作「價值判斷」,有時會混淆兩種判斷,作為一種情緒的發洩,例如:

「這樣傷天害理的事情也做得出,他簡直不是人!」

這是把「人」(中國古謂「圓顱方趾」,生物上的Homo Sapiens)的判斷標準,跟「人應該做甚麼甚麼」(道德上)的價值判斷,混為一談了。

又例如我們有時說:

「這隻狗光是懂得和人玩,不會守門口,簡直不是狗,是一頭寵物吧了。」

不要笑,這個偏差很常見,中國古代哲學家「亞聖」孟子也說過:

「聞誅一夫紂矣,未聞弒君也。」

他就是說,紂王是個壞的王,不守君主的本分,不能稱為一國之君,就算把他殺掉,也只是「殺一個人」,不算是「弒君」。

這跟我們說,這把物體不能切東西,簡直「不是刀」,是完全不同的。

因為分析「刀」的概念,必有「切東西」這個「is」的功能;而分析「君王」的概念,所謂「勤政愛民」、「虛言納諫」等等的性質,只是加上去的「ought」條件而已。

(文章允許轉貼,請具作者名字:梁煥松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